产业研究
Industry research在数字经济时代,人才流动已突破地理边界,形成“超主权竞争”态势。在上篇中,鼎韬产业研究院剖析了中国数字人才的规模优势与高端短板,而下篇将聚焦全球经验与中国路径——如何从“政策引才”迈向“生态聚才”,打造具有持续吸引力的"全球数字人才磁极型生态系统"。麦肯锡数据显示,2030年全球数字人才缺口将达8500万,中国需填补40%的AI工程师、30%的数据科学家岗位。面对德国“数字签证”、新加坡“Tech.Pass”等国际竞速,中国亟需构建“技术-政策-文化”三位一体的差异化竞争力。
01 全球数字人才现状与竞争格局
当前,数字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全球性问题。麦肯锡预测2030年全球数字人才缺口达8500万,中国需填补40%的AI工程师、30%的数据科学家岗位(《2023全球数字技能白皮书》)。数字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各国数字经济的发展速度与质量,其再生能力和吸引力成为打造新一代全球数字服务枢纽的核心要素。
为应对全球数字人才的匮乏,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创新数字人才战略:
德国“Digital Now”战略(2023-2027):推出“数字签证”(Digital Visa):允许ICT领域人才无需雇主担保即可居留工作,审批时间压缩至15个工作日;“机会卡”(Chancenkarte)制度:根据年龄(<35岁)+语言能力(B1德语)+技能证书量化积分,2023年签发4.2万张;Fraunhofer研究院与西门子合作“数字双元制”,学员每周3天企业实操+2天理论学习,年均培养1.2万工业软件工程师;设立“量子能力走廊”,连接慕尼黑、德累斯顿、柏林高校与英飞凌等企业,建立200个联合研究岗位。
法国“Tech Visa”升级版(2024):数字经济企业(需满足ARR>20%增长)可自主认证人才资格,外籍员工工作许可审批缩短至72小时;允许科技初创企业创始人每带10万欧元投资入境,可额外引入3名数字人才(2023年带动867名AI专家来法);与摩洛哥、突尼斯建立“数字地中海伙伴关系”,在北非设立联合培养基地,定向输送法语区IT工程师。
美国“CHIPS and Science Act”人才配套培育机制:NSF斥资6亿美元设立“半导体教育联盟”,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等机构创建10个微电子卓越中心;允许斯坦福等高校向已获企业offer的国际研究生提前授予学位(缓解H-1B签证积压);国防部实施“数字人才突击计划”,要求洛克希德·马丁等军工巨头,将25%的AI研发岗位配置在海外基地(以色列网络安全团队、台湾省半导体工程师)。
加拿大“全球技能战略加速计划”:建立动态紧缺职位清单(每季度更新),AI训练师、区块链审计员等岗位可获“14天闪电审批”;数字经济企业支付工资达当地中位数1.5倍时,外籍员工配偶自动获得开放工签;在艾伯塔省卡尔加里建设“北方硅谷”,提供30%工资补贴吸引视频处理算法人才,BlackBerry已转移核心车载系统团队。
新加坡“Tech.Pass” 计划升级:与印尼共建巴淡岛“数字经济区”,入驻企业雇佣30%本地员工即可享受15%企业所得税优惠,吸引TikTok等部门转移;符合下列条件任一可获5年期通行证:
✓ 创业公司估值超5亿美元的创始人
✓ 年薪达30万美元的算法科学家
✓ 主导过1000万用户以上数字产品的架构师
印度“数字印度2.0”:允许班加罗尔科技园企业开具电子发票抵扣人才培训支出(比例上限从120%提升至300%);颁布《远程工作基本法》,规定外包企业必须将20%的境外服务收入投入本土AI基础设施;建设“技能元宇宙平台”,用3D虚拟工厂提升10万乡村青年的数字孪生实操能力,缓解塔塔咨询人才荒。
其他国家的数字人才战略如下表所示:
02 中国应推动形成全球数字人才磁极型生态系统
(Digital Talent Sourcing Networks)
当前全球数字人才战略已演进至4.0阶段,核心特征为“超主权人才生态构建”——国家开始突破传统移民框架,通过数字基础设施互联(如欧盟数字证书互认)、跨境薪酬体系创新(如加密货币工资支付通道)以及算法认证替代文凭评价(如GitHub贡献值积分体系),重塑全球化人才竞争规则。在此趋势下,单纯依靠激励政策的“人才收割”策略边际效益递减,需转向建设“人才磁极型创新生态系统”。科尔尼提出了建设“人才磁极型创新生态系统”四个方面的成功战略:
① 确定全球技能要求和差距
可以通过预测宏观趋势来主动实现,也可以通过调整社会经济状况来被动实现。发展更有效的工作再分配机制和建设分析思维等核心技能能力将有助于建立更可持续的人才管道。人才供应链重置是周期性和迭代性的。正确识别所需技能和实现这些技能的战略的国家可以获得立竿见影的经济利益。然而,激励大型企业提供培训和建立合作伙伴生态系统可以实现长期的人才重置。
② 通过提供培训缩小技能差距
各国的人才流失表明,培训和就业机会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这强化了全方位重置人才供应链的重要性。各国必须考虑吸引和留住公司和人才。例如,29%的顶级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来自中国,但只有11%在那里工作。相反,20%的顶级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来自美国,但59%在那里工作。
③ 寻找新的劳动力
全球趋势为寻找人才开辟了更多渠道。雇佣具有工作灵活性的临时“数字游民”和为退休人员创造咨询角色等做法创造了寻找有经验人才的机会。尽管公司将继续根据工作经验和学位评估技能,但认证和较短课程的价值需要增加,以跟上快速变化的步伐。
④ 创建新的交付模式以利用人才供应
这是人才供应链的关键成功衡量标准。政府政策可以让国内和国际企业更容易建立内包中心、开展外包业务、进行离岸运营以及雇佣临时工或全职工人。一些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政策包括有力的税收、提升英语语言能力支持、强有力的数据安全法以及国内稳定。
在此基础上,中国应从国内数字人才重置和国际数字人才吸引两个方面,全面打造全球数字人才磁极型生态系统:
(一)国内策略:夯实数字人才底座
完善数字人才培养与培训体系
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与TDS龙头企业共建数字产业学院,开设AI工程、区块链技术、数字贸易等前沿课程。例如,可借鉴印度NIIT模式,建立认证标准化的行业主导型技能培训中心,覆盖RPA开发、云架构设计等关键技术领域。
强化职业培训补贴:对TDS企业员工参与数字技能提升培训给予经费补贴,并将培训时长纳入企业税收抵扣范围。设立“数字技能终身学习账户”,每人每年可获得一定金额的学习基金补贴。
支持企业内训与协同创新
内训税收激励:对TDS企业建立内部数字技能培训中心或开展海外技术认证(如AWS、谷歌云认证),给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的政策支持。
产学研联合实验室:推广“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模式,政府资助联合实验室的开发项目,如深圳腾讯-港中文AI联合实验室模式,重点攻关跨境数据隐私计算、数字孪生交付等技术。
构建全国数字人才库与标准体系
动态人才图谱:建立国家数字人才数据库,集成教育背景、技能认证、项目经验等多维度数据,开发AI驱动的“人才供需预测系统”,实时预警芯片设计、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人才缺口。
行业认证互通:推动数字人才认证与欧盟《数字技能与就业联盟》、美国CompTIA认证体系互认。例如,国内“信创工程师”认证可直接衔接Oracle云架构师资格。
优化人才政策与区域配置
“数字飞地”人才特区:在雄安、海南自贸港等地设立国际数字人才自由港,允许外籍人才享受个人所得税减免(如年薪60万以下免征)。配套建设国际学校、外资医疗机构,解决“海归家庭”后顾之忧。
柔性流动机制:推动建设“数字经济人才共享平台”,允许科研人员在区域内企业、高校间自由兼职,保留编制与社保连续性。
(二)国际策略:构建全球人才引力场
推动资质互认与签证便利化
跨境认证绿色通道:与RCEP成员国签署数字职业资格互认备忘录,如中国“注册数据科学家”与新加坡“AI治理专家”资质双向认可。
“数字精英签证”计划:对标美国O-1签证,设立D类(Digital Talent)签证,对AI算法、量子计算等紧缺人才实行“一日批复制”,允许其配偶就业、子女就读国际学校。
抢占数字游民经济高地
数字游民(Digital Nomads)指依托数字技术远程工作的全球流动人才,据MBO Partners数据,2023年全球超3500万人。葡萄牙数字游民签证实施后,2022年吸引1.2万名高技能人才,带动里斯本科技企业融资额增长37%(EC报告)。
政策创新:参考葡萄牙“数字游民签证”(年收入3042欧元/月即可申请,免税期10年)、爱沙尼亚“电子居民计划”,推出中国版数字游民签证,允许停留180天,配套设立“共享办公+创业孵化”一体化社区。
配套服务:与国际保险公司合作推出“数字游民综合险”,覆盖跨境医疗、设备损失等风险,降低流动成本。
吸引国际人才回流与引进
“鸿雁归巢”计划:对归国留学生创办数字企业的,给予首轮融资政府跟投,以及提供租金全额补贴。借鉴以色列“YOZMA基金”模式,建立海外校友创业加速器。
国际猎才网络:在硅谷、柏林等设立海外人才工作站,靶向引进具备Meta、谷歌等头部企业经验的华人专家,给予“一事一议”的安家补贴。
深化国际教育与研发合作
联合学位项目:推动国内高校与MIT、慕尼黑工大共建“数字贸易双硕士”项目,学生可同步获取两国工程师资质。政府给与一定的资金补贴高校。
跨境研发飞地:支持企业在境外等地设立离岸研发中心,允许研发费用100%加计扣除,成果回国转化可享税收减免。
(三)创新举措:构建数字人才的差异化竞争力
打造“数字技能奥运会”:
发起全球数字技能锦标赛(Global Digital Skills Challenge),设置区块链开发、AI伦理辩论等赛项,优胜者直接获中国顶尖企业offer及移民快速通道资格。
建设“人才数字孪生平台”:
运用元宇宙技术构建虚拟人才市场,企业可对候选人进行沉浸式技能评估(如模拟跨境数据合规方案设计),提升跨国招聘精准度。
试行“数字积分落户”:
根据人才的数字技能等级、国际项目经验等指标赋予积分,达到阈值即可在超大城市优先落户,积分可兑换住房补贴或创业贷款。
通过上述措施,中国有望在“十五五”时期将数字人才密度提升至全球前三(对标新加坡、瑞士),形成“技术供给-标准输出-人才枢纽”三位一体的全球竞争新优势,支撑TDS产业在“十五五”期间实现规模和能力的双向突破。
全球数字人才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传统的“人才收割”策略难以持续。中国需立足国情,借鉴国际经验,以建设“全球数字人才磁极型生态系统”为目标,通过国内夯实基础、国际拓展合作、创新差异化政策等多维举措,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人才高地。这不仅有助于填补关键领域的人才缺口,更将为数字经济的长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未来,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数字人才的聚集地与创新策源地,为世界数字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鼎韬产业研究院
鼎韬产业研究院成立于2006年,深耕TDS(服务贸易、数字贸易与服务外包) 行业二十年,秉承“思想整合产业,平台聚集资源”的发展理念,坚持“知行合一,精勤实践”的价值主张,聚焦数字技术加速融合下的产业新发展,将全球视野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致力于共建产业发展新生态,持续为产业及客户提供卓越的研究咨询服务,已经成为中国TDS领域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创新发展的领航者及行业资源集成平台。
鼎韬总部设在天津,全球总部在美国纽约,在澳大利亚、印度、欧洲、拉美、墨西哥等地建立了5个地区代表处和35家代理合作伙伴,业务及影响力遍及全球40多个国家、国内60多个城市,100多家国家级园区,100位意见领袖及10000家头部企业,被全球科技与服务协会授予“最受全球客户信赖的中国咨询机构”奖项。
版权所有:天津市数字贸易综合服务平台 备案号:津B2-200802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