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Industry information5月16日,天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天津市2024年营商环境质量提升行动方案》(下称《方案》)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方案》围绕天津市今年营商环境质量提升。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天津市在已推出37项“一件事”场景的基础上,市政务服务办、市场监管委、等28个市级部门,对国务院确定的今年13项重点场景,倒排工期、挂图作战,4月28日已全部印发了工作方案,在落实工作方案上还将进一步升级加力。其中,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件事”5月12日已与京津冀社保卡“一卡通”一并上线运行;新生儿出生“一件事”已实现的出生医学证明、户口登记、医保参保登记、社保卡发放等功能,我市目前新生儿使用“一站式”服务的比例超过50%;需要完善、提升或新建的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企业上市合法合规信息核查、企业破产信息核查、企业注销登记、企业信息变更、开办运输企业、开办餐饮店、企业信用修复、教育入学、退休、残疾人服务等“一件事”也在加快推进。
此外推动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置“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专区,推动涉及企业和个人更多高频“一件事”纳入专区,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帮办、导办的“一站式”服务;同时对会展、企业注销、外国人来华、信用修复等关注度较高的“一件事”场景进行了重点安排。今年13项“一件事”重点任务高质量落地见效的同时推动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等功能在更多领域广泛使用,迭代升级,提升全程网办水平。
天津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介绍,该委全面贯彻落实国家部署要求,搭建了信易贷平台,深入开展“信易贷”工作。截至今年4月底,通过“信易贷”平台累计为31万家企业发放贷款1809亿元,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今年,该委将聚焦四个方面再加力。
一是聚焦平台优化整合。将“信易贷”平台作为天津市向金融机构集中提供信用数据的“唯一出口”。二是聚焦数据归集共享再加力。发挥市信用平台信用数据归集共享“总枢纽”作用,扩大信用数据归集共享范围,加大与各部门、各区数据共享力度,加强数据协同治理,进一步提升天津市信用数据共享应用效能。三是聚焦数据开发利用再加力。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基础上,通过隐私计算、联合建模等方式加强数据开发应用,结合天津市产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推出一批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让金融惠企政策通过我们的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直达企业。四是聚焦融资撮合服务再加力。充分利用好“信易贷”平台移动端,及时响应企业融资需求,及时开展需求对接,及时反馈信用信息,及时跟踪服务进度,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有需必到、有求速达”的高效金融服务。
今年,该办进一步深化以公共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改革。一是在扩面上下功夫。在原25个领域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证明替代范围,实现重点领域无违法违规证明替代全覆盖,并将适用主体拓展至自然人。二是在提质上下功夫。在“信用天津”网站新增报告核验、授权查询等功能,用于第三方查询核验报告真实性。三是在增效上下功夫。进一步丰富报告应用范围,新增评优评先、资格审查、人才引进等场景,助推营商环境优化、行政效能提升,助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天津市市场监管委负责同志介绍,市场监管部门始终坚持“一条主线”,减少经营主体的负担,提升监管质效,市场监管部门重点做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企业信用风险分类,对守信企业“无事不扰”。按照经营主体的信用风险的状况,我们把企业分类为A、B、C、D四个类别,分类结果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中常态化运用,切实提升监管精准度与差异化,对守法诚信者“无事不扰”,对违法失信者“联合惩戒”。二是深化部门联合检查,“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实施“一压缩,一提高”:“一压缩”就是压缩抽查事项数量。2024年我们争取实现较2023年检查事项数量压减20%以上,减少不必要检查。“三是实施企业“信用培优”计划,发挥守信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建立企业“信用积分”制度,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信用管理制度,鼓励企业争创信用示范企业。四是落地信用修复“高效办成一件事”,解决信用修复难的痛点。在实现“公示系统”与“信用中国”“一口受理、协同修复”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信用修复申请程序,扩大信用修复的覆盖范围,实现行政处罚、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等失信信息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协同修复。
近年来,天津市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来宣传电子营业执照,不断推广电子营业执照应用。拓展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场景。通过部门间业务系统对接,目前,天津已经实现了电子营业执照在政务服务、税务、人社、公积金等23个场景中的应用。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一企一照一码”应用工作,关联涉企电子证照86项,实现证照信息共享。同时,将“企业码”加载到营业执照上,社会公众和有关机构可通过扫描“企业码”,查看经营主体的各类电子证照信息、变更信息、“一照多址”信息等内容,实现了信息“集中展示,一照通查”。
天津市人社局负责同志介绍,以落实今年发布施行的《天津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为契机,着力实施一系列聚才、利才、惠才的政策举措。一是精准“摸需求”。以集聚人才为价值导向,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双招双引”,聚焦天津市重点产业链,天开高教科创园、海河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发展,充分挖掘岗位,编制人才需求目录,依托各类平台等渠道面向社会发布,帮助广大人才更快、更全、更准地获知了解天津市需求情况。探索借助AI大模型、大数据等技术,为用人主体提供职位匹配等服务,提升人才和产业对接的效率和精度。二是积极“走出去”。组织我市重点用人单位,赴高校集中的城市,开展“双一流”高校校园招聘活动,对接引进优秀青年人才。为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在离校前按照“网上申请、快速受理、统一审核”的模式,集中快速办理引进落户手续,激活人才引进“源头活水”。三是热情“请进来”。组织“海河英才”学子津门行等活动,邀请知名高校师生代表,来津实地考察重点企业、对接对接引进优秀青年人才。为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在离校前按照“网上申请、快速受理、统一审核”的模式,集中快速办理引进落户手续,激活人才引进“源头活水”。四是着力“搭平台”。积极推进国家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天开海归小镇、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等平台建设,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不断提升载体对人才的吸附力、承载力,以“筑巢引凤”理念吸引更多人才来津发展,打造营商环境与人才环境“同频共振”的发展高地。五是精心“优服务”。实施“海河英才”卡制度,实行“人才举荐制+直接发卡”模式,会同相关部门为人才提供子女入学、医疗健康等方面服务保障。在产业集聚区、人才密集区,持续认定市级人才公寓,配套民水、民电、租金优惠等支持政策,为引进企业和来津人才提供舒心舒适的生活环境。
今年,天津市人社局还出台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职称衔接对应政策,进一步深化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持续激发技能技术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政策受益人群预计将超过300万。在2019年已经实现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通过者直接对应相应系列职称的基础上,今年又拓展到高技能人才、新职业人才等人才群体均可以凭相关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或专业技术等级证书,无需换证直接贯通衔接对应职称,拓宽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将59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与职称对应类型扩展到91类,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的衔接对应类型动态调整到62类,新增了船员、导游、新闻记者、拍卖师、精算师等7类。增加了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贯通的工程技术、农业技术等8类,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专业技术等级与职称贯通的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10类,增设项目紧扣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助力人才链与产业链“双向奔赴”。在职业资格与职称衔接对应范围内,对已取得相关职业资格的人才,用人单位可根据自身需求直接聘任相应职称,无需换发本市职称证书,符合晋升高一层级职称标准条件的,可以持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直接申报评审或考试。另外,取得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初级培训合格证书人员可直接认定为技术员,既助力了相关专业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也为天津市信创、集成电路等产业链发展夯实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吕兴龙)
版权所有:天津市数字贸易综合服务平台 备案号:津B2-200802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