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Industry information内容提要:期5天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正在北京举行,4月27日,论坛首次举行京津冀三地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论坛和京津冀技术交易成果对接会。
牢记嘱托 勇担使命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
天津北方网讯:为期5天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正在北京举行,4月27日,论坛首次举行京津冀三地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论坛和京津冀技术交易成果对接会。记者从对接会上了解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三地加快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对接。
天津华慧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拥有“京津”双重基因的“种子选手”,企业研发源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微纳光电子学实验室、由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孵化,在滨海新区成长壮大,目前已经为149家京津冀地区客户提供芯片研发和生产服务。在技术成果交易对接会上,企业拿出的芯片产品一下子就吸引了三地通讯、自动驾驶和智能传感领域的企业前来寻求合作,天津华慧芯科技集团副总裁助理陈景春介绍说:
(录音:北京的研发天津转化,为国内的客户包括企业高校研究所提供光电子芯片的工艺研发和中试服务。技术成熟以后,我们在生态城建了一条光电子芯片生产线,做纳米压印模板,给国内头部的AR眼镜厂商供货。23年的时候承担了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专项,也是目前为止天津市的唯一一个项目。)
技术成果交易是衡量一个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标,据统计,2023年京津冀三地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2万亿元,占全国比重20%,十年来持续保持增长态势。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邓丽介绍说:
(录音:2023年天津输出京津冀三地技术合同成交额是2013年的4.2倍。天津流向京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35.6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29.3亿元,年均增长24.9%。主要集中在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现代交通三个领域的成交额占七成。)。
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不仅带来了八家企业参与论坛,并在对接会上发布了众多园区企业的实际需求,其中既有像新松机器人这样从事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的企业,也有为北京汽车行业、半导体行业提供零部件配套支撑的企业,宝坻区副区长、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党工委书记王浩说:
(录音:企业在之前提出比如智慧存储、算力等等方面的技术诉求,在AI、人工视觉等等方面也都提出了一些技术要求,我们也是希望通过中关村论坛这个平台能为企业做好对接,能够和更多的北京龙头企业和更多的金融机构在技术提升改造,打造京津产业链、供应链这种产业生态上提供更大的支撑。)
论坛期间还发布了科技创新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主旨报告,推出京津冀三地供给和需求清单,协同创新应用场景等内容,30多项协同创新项目现场签署合作协议。看准天津的产业、人才优势,河北工大科雅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在滨海高新区华苑片区建设研发中心,重点进行智慧供热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公司董事总经理齐成勇说:
(录音:这次智慧能源与智能装备技术中心落地天津,目前已经是将近100人的研发队伍,联合招聘一些高端人才面向全球。结合新的国家政策的出台和支持,供热行业的这些设备也面临着升级改造和更新,要分户热计量设备、智能供暖设备,调控设备都有涉及,在打造新质生产力方面有新的提高。 )
天津滨海高新区新经济促进局局长常馨月介绍说,吸引这样优质的企业落户,不仅靠的是专家+管家的一对一服务,更是对前沿产业的判断,通过前期投资的模式深度参与企业发展:
(录音:高新区已经成立了新动能、信创、生物医药等12只产业基金,总规模超过280亿元。中国电子旗下有一支中电智慧产业基金就在我们高新区,我们和中电智慧共同给予工大科雅这个项目进行投资,通过投资和招商联动的模式进行产业链上的招商。全方位助力企业落户和业务发展。)
目前,京津冀三地科技部门已经形成了日常的协同创新机制,每个季度定期进行走访和需求对接,三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今年,天津还将进一步加强载体平台建设,打造协同发展新优势,天津市科技局合作处处长阴毅说:
(录音:今年还要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已有的17家的基础上,今年到年底力争实现突破2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继续抓好天开园、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中关村科技园和武清京津产业新城的平台载体作用,打造类中关村生态,实现更多的平台能够有能力承接北京的科技资源的外溢。)
(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广播新闻部记者翟婧秋)
版权所有:天津市数字贸易综合服务平台 备案号:津B2-200802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