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天津市数字贸易综合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资讯 > 资讯

行业资讯

Industry information
资讯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绩单”厚重亮眼:三地经济总量达10.4万亿元
来源 : 中国网        作者:        发布时间 : 2024.02.26

 中国网226日讯(记者 韩雅洁)“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 作出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和长远谋划,推动这一国家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

 

十年已过,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显著:10年来,京津冀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初见成效,北京“新两翼”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美丽宜居京津冀取得丰硕成果……“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的发展愿景不断清晰。

 

经济活力倍增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

 

京津冀,这片2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第一个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不立不破,先立后破。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正在改变着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不协调,让老百姓口中“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的状况逐渐改变。十年来,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达到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2023年,京津冀地区工业增加值达到2.43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1.43倍。累计共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00多家,主要分布在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北京企业对津冀两地企业投资4.9万次,投资总额2.3万亿元,“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加速形成。

 

十年来,三地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595.6万人。京津冀三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2013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7.2%、6.9%和8%,三地城乡居民收入比值较2013年分别缩小0.23、0.09和0.31……一组组数据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最直观体现。

 

高新科技赋能津冀两地“增肌”

 

新兴经济快速发展,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从2015年的8719.4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8766.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9%,提高7.7个百分点;天津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3.7%,较2014年提高1.4个百分点;河北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1.4%,比2013年提高9.6个百分点。

 

推进现代化建设,要靠科技强国、产业强国。科技强国,离不开一个个科技尖兵、科技方阵。2023年5月以来,京津冀三地工信部门联合绘制6条产业链图谱,促进构建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新体系。11月,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达成意向签约项目152个,意向投资额超千亿元,签约项目覆盖氢能、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六大产业链条。

 

“大城市病”缓解 紧紧抓住“牛鼻子”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大城市病’问题,是京津冀发展的大思路。十年来,北京“减脂”,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8家市属高校和15家市属医疗卫生机构向外布局,精准补建便民商业网点7700余个,利用拆违腾退空间实施绿化超920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30平方公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信息、文化等高精尖产业新设经营主体占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3年的66.1%。

 

在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的同时,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个新城拔地而起,形成北京发展新的骨架,优化了空间布局,成为向未来腾飞的新“两翼”,开拓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空间。

 

“以副辅主、主副共兴”,北京城市副中心框架全面拉开,保持千亿级投资强度,生机勃发地向着高质量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东六环路入地改造全面提速,北京市级机关两批集中搬迁工作顺利收官,61家北京市属国有企业及下属企业实现落户。城市绿心公园、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等扮靓副中心。

 

雄安新区“1+4+26”规划体系和“1+N”政策体系基本建立,292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500多亿元。“四纵三横”高速公路和对外骨干路网全面建成,京雄城际和雄安站建成投运。首批疏解央企总部建设进展顺利,北京交通大学等4所高校雄安校区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开工建设,央企在雄安设立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

 

致广大而尽精微。腾笼换鸟,优势互补,北京核心区功能重组稳步推进,“一核两翼”让“一加二大于三”,使区域一体化步伐持续加快。

 

通勤互联“环北京一小时交通圈”建成

 

要想富,先修路。北京市协同办副主任、京津冀联合办常务副主任刘伯正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效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交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率先突破的三个重点领域之一,过去十年,三地深化“硬联通”和“软联通”,打通“断点”“堵点”,加快构建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拉近三地时空距离。

 

京津城际延长线、京雄城际、京唐(京滨)城际、津兴城际等一大批高速铁路开通运营,京津冀区域内高铁总里程已经由2013年的1284公里增长到2624公里,实现了对区域内所有地级市的全覆盖,“轨道上的京津冀”基本建成;京台、京雄、京昆、津石等一大批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区域范围内以北京为中心,由七条首都放射线、两条纵线和三条横线构成的国家高速公路主干网基本形成;大兴机场、北戴河机场、普宁机场建成投用,京津冀9个规划机场全部实现通航;京津冀“双核心”+“双辅助”+“多节点”的三级机场梯队已初步形成。“硬联通”让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快速流动,给京津冀协同发展按下“加速键”,让唱响京津“双城记”“环北京一小时交通圈”“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等成为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具象体现之一。

 

同惠共享教育医疗“同城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区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是促进区域发展的关键支撑,一系列政策切实落地,有效增强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京津冀政务服务事项“同事同标”范围进一步扩大,“京津冀+雄安”共同推出234项“区域通办”事项;京津2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开展办学合作,三地成立15个特色职教集团(联盟)、24个高校联盟;93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区域内异地就医实现“同城化”……这桩桩件件都是人民之所需。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共同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不断走向深入,全面实施绿色转型。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达六成左右;重污染天数均大幅削减、优良天数大幅增加。

 

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十年,三千六百余天,三地携手发力,倍道而进,“成绩单”厚重亮眼。立足于新的起点,迈上新的征程,下一个十年更加让人期待。

 

编审:刘佳 张艳玲

 

【责任编辑:韩雅洁】


联系人:高杨
手机:+86-131-1480-9286
邮箱:gloria.gao@devott.com
微信:13114809286
联系人:张金铭
手机:+86-152-2270-5844
邮箱:angel.zhang@devott.com
微信:15222705844
微信二维码

扫描上方二维码添加联系人咨询

微信二维码

扫描上方二维码添加联系人咨询

版权所有:天津市数字贸易综合服务平台 备案号:津B2-20080229-9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